气相色谱仪厂家咨询电话:156-6456-6111
ub8用户登录_360无插件体育直播nba

— 气相色谱仪 —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力合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 2024-04-24 04:01:39 |   作者: ub8用户登录_360无插件体育直播nba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ECO多样性

产品详情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ECO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为逐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环境治理,监测先行”,生态环境监视测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随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国产科学仪器设施攻坚战、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等战略任务的实施,催生环保、水利、水务、住建、市政、工业、农业农村、卫生疾控、公安禁毒、应急管理等行业新的监测需求,推动环境监视测定空间向空天地海一体化全面延伸,环境监视测定领域由单一介质逐步向环境全要素监测发展,环境监视测定分析技术向高精度、痕量化方向提升,环境监视测定仪器装备向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智能化快速检测分析装备需求不断扩增。为保障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真、准、全、快、新”,亟需推进环境监视测定技术创新、装备国产化攻关和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支撑生态环境精准化、专业化以及动态化监管。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拥有“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南省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是中科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多年来,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的策略,重视研发投入,依托成熟的开发团队和多年的现场应用经验,形成了突出的研发技术和自主创新优势。公司具备环境监视测定核心仪器的开发与制造、环境监视测定系统自动化控制与集成、环境监视测定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并提供环境监视测定系统运营服务和第三方检测服务,公司全面的产品及服务结构,能够完全满足客户对环境监测系统和服务的多样化、系统化需求,增强了客户黏性,促进公司各项业务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是一家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商和环境监测系统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营业务为环境监测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及运营服务,主营产品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为客户提供环境监测系统运营服务、第三方检测及监测咨询服务。业务领域涉及环境质量监测、监测监管服务、水生态监测、饮用水安全、农业面源监测、污染源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智慧水务、卫生疾控等,可为用户提供“智能监测-系统集成-综合应用-智慧决策”的环境监控监管全链条综合解决方案。

  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水质监测系统、空气/烟气监测系统,其中大部分需要到站点进行系统集成、安装调试,少部分项目直接销售监测仪器。对于需要安装调试的项目,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安装调试成本及费用;对于直接交付给客户使用或需要承担少量安装调试工作的车/船载项目,如销售核心监测仪器、监测车/船等,主要成本为仪器制造成本、系统集成材料及配套设备成本。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业务领域、不同客户类型,公司结合市场竞争环境、市场开拓和业务推广目标,并兼顾合理的利润进行定价。

  公司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成本主要为开发工作、系统集成、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相关人工成本以及服务器、防火墙、显示屏等硬件成本。

  公司以工作量为基础,结合软件开发人员投入、通用软件及硬件设备的采购、站点接入数量以及市场推广需要等因素进行综合定价、获取利润。

  公司根据运营服务设备的品牌、监测因子、新旧程度、站点的分布、客户考核要求,同时结合地区消费水平进行定价。运营服务的主要成本是仪器设备零部件、试剂、人工成本、检测等费用。

  公司通过对环境监测系统提供日常巡检、定期校准、试剂更换、设备养护等专业维护和运营管理服务获取利润。此外,为抓住行业内运营服务方式创新所带来的业务机会,公司也积极探索自主投入在线监测系统并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和运营管理,通过向客户提供监测数据服务的方式收取运营服务费用。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设备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包括电磁阀、工控机、显示屏等标准化零部件以及机箱、机柜等非标准化零部件。公司生产所需的标准化零部件市场供应充足,非标准化零部件通过定购的方式向专业厂家采购。目前,公司已建立起合格供应商名录,能够满足公司原材料供应的长期稳定需求。

  公司根据当前订单交付需求,并综合以往各产品销量合理规划生产。市场部获取产品订单后,物料部根据订单情况协同生产部制定生产任务,生产部按照公司既定生产装配工艺和测试手段进行生产、装配和检验。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平台产品,则直接由研发中心具体负责产品的开发和测试。对于经常性需求的监测设备,公司采用预先生产的方式,保有一定量的库存,以提高供货反应速度。

  除了在公司车间的生产环节之外,水质、空气/烟气监测系统产品还需要公司在客户现场对系统设备进行安装调试;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也需要公司根据客户的功能需求和硬件环境,对软件进行开发和运行调试。

  对于环保、水利、市政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客户,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产品销售。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后,由市场部组织市场、技术、研发等部门人员,针对客户的需求拟定产品技术方案、制作投标文件,中标后签署正式供货合同。

  对于企业客户主要以商务洽谈方式获取订单,也有少数企业客户自主开展设备的招标采购,公司通过投标方式实现产品销售。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环境治理,监测先行”,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环保、水利、水务、住建、市政、工业、农业农村、卫生疾控、公安禁毒、应急管理等监测需求不断拓展,监测网络从国家、省级到地级、县级全面覆盖,监测范围由环保领域向全方位多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空间从地面向地下、天空延伸,监测指标由单一指标向全要素、多指标协同监测扩增。随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真、准、全、快、新”等要求的不断提高,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环境监测仪器装备向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带动智能化监测产品及多元化监测服务产业的发展,支撑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助力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提高国家 -省-地市跨级跨部门监测数据共享交换能力。

  1、在环境保护领域,大气、水生态、地下水、农业面源、海洋、噪声等不同维度监测要求持续提升

  2023年 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省份要于2023年底前,完成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水体)、重点湖泊、重点海湾排污口排查,完成80%溯源和30%整治任务;2024年底前,基本完成上述排污口溯源,完成70%整治任务;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实施意见》要求的各项目标任务。

  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2025年1月1日起,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统一采用自动监测数据评价。我国将全面升级噪声监测网络,预计用两年时间,实现全国地级及以上的城市建成380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

  2023年 3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督管理的通知》(环办监测﹝2023﹞5号),要求加强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监管,推动自动监测设备规范运行,优化执法监测管理机制。

  2023年 4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要建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监测评价体系,对重要江河湖库开展水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预警,推进地上地下和陆域海域协同治理,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和整治。

  2023年 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要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2023年10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后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海警机构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推进综合监测、协同监测和常态化监测,加强监测数据、执法信息等海洋环境管理信息共享,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水平。

  2023年12月,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完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实现县城全覆盖,加强数据联网共享。强化非甲烷总烃监测、VOCs光化学监测、颗粒物组分监测、沙尘源谱监测等,及大气环境监测系列卫星、航空、地基等遥感能力建设,加强移动源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2023年 5月,《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水质水生态工作的通知》(办水文〔2023〕144号)要求加快提升水质监测能力“加快提升水质监测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水质在线自动监测覆盖率,推动流域重要控制站、生态补水重要站、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湖泊等实现水质在线监测。” 夯实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加强生态补水河流水质水生态监测、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组织开展水质应急监测演练。

  2023年5月,中央 国务院发布《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水网监测体系,加快重要江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监测站网优化与建设,加强水文水资源、取排水、河湖空间、水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工程安全等监测,全面提升水网监测感知能力。

  2023年 4月1日起,城市供水全面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市供水全流程保障体系和基本健全的城市供水应急体系,提高供水检测与应急能力。

  2023年,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关于印发全国城乡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方案(2023年版)等5个方案的通知》(国疾控综卫免函[2023]42号),提出完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保障供水质量,防止介水传染病发生、流行,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023年,全国多地召开禁毒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立毒情监测体系,广泛应用污水检测等技术,提升服务实战能力,为推进禁毒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2023年 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明确提出,到 2025年,智能检测技术基本满足用户领域制造工艺需求,核心零部件、专用软件和整机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2023年1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服务型制造,增强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检验检测服务能力。

  2023年 12月,国家数据局等部门关于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促进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加快多元数据融合,以数据规模扩张和数据类型丰富,催生新产业300832)、新模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精细化水平,推进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数据融合应用,支撑气象和水文耦合预报、受灾分析、河湖岸线监测、突发水事件应急处置、重污染天气应对、城市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等。

  在进入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新时期,随着各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催生生态环境、住建水务、水利水文、卫生疾控、公安禁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工业过程等行业新的检测需求,亟需打破均质化扩张的路径依赖,推进监测网络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公司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贴近市场,发掘、引导客户需求,继续保持技术创新领先势头。报告期内,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仪器设备国产化、拓展产品应用场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主研发了高性能的离子色谱仪、光谱仪、NDIR检测器、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脉冲氙灯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成功应用到自来水消毒副产物在线监测仪器、颗粒物水溶性离子自动分析仪、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空气污染组分自动监测系统等产品中,实现进口替代,大幅降低仪器制造成本,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依托已有水质自动监测技术和仪器基础,持续开展新产品开发、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升级,拓展应用到水生态监测、饮用水检测、海洋监测等领域。

  在水生态监测方面,突破了基于多波长活体荧光的藻类分类自动检测技术,研制便携式藻类水质分析仪,可实现总藻和蓝藻、绿藻、硅藻分类监测,进一步拓宽生态监测产品线,在江西、江苏等地现场应用。

  在饮用水检测方面,紧跟《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新标准的要求,突破了基于荧光法的高氯酸盐自动监测技术,创新研发了低成本、全自动、稳定可靠的高氯酸盐分析仪,整体性能达到离子色谱法仪器的水平,解决基于离子色谱仪器核心部件卡脖子的问题,已在湖南、四川等地现场应用;自主开发离子色谱分析仪并成功应用于自来水消毒副产物在线监测仪器的研制,解决溴酸盐、氯酸盐等现场在线监测的需求,已在重庆等地现场应用。基于自主研发的高氯酸盐分析仪、分光光度法的氯酸盐分析仪饮用水多参数自动分析仪等核心产品,构建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饮用水水质安全智慧监测解决方案。

  在海洋监测方面,自主研发高灵敏的海水营养盐原位在线分析仪,集成创新了海洋自动巡测、浮标在线监测等监测系统,进一步丰富海洋监测产品,且参加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组织首次海洋浮标在线监测系统的大比武,综合表现优异。

  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方面,突破重金属高灵敏自动检测技术,研发了便携式、单兵式、车载式等系列水中重金属自动分析仪,为污染溯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等多场景重金属现场监测提供可靠装备支撑。针对地下水监测需求,突破了自动洗井与采样技术,推出了原位式、抽取式、智能采样+实验室自动化监测等模式的地下水监测系列产品,拓展地下水监测新模式,构建了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监管整体解决方案。针对汛期环境监测,通过长期大范围摸查和试验,摸清地区汛期水环境污染情况,研究以雨量触发为主的智能化汛期采样策略,搭建“自动站+户外微型站+智能采样终端”的组合式站点网络,构建紧扣汛期污染管理需求的地表水汛期污染强度监测解决方案。

  在自动化实验室检测方面,持续推出便携式采样终端、面源污染采样器、采样浮标、井下采样器等水质智能自动采样系列产品,满足多场景应用需求,搭配全自动AI水检系统和全自动多通道水质分析仪,进一步完善了“采、运、测”全过程溯源技术装备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自动化实验室相关方法、技术标准化研究和推广应用,基于全自动 AI水检系统建立的无锡市新吴区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成为国内首获CMA(中国计量认证)资质认定证书的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基于自动分析方法的 20余项水质指标资质能力认定,开辟了基于生态环境智慧监测技术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方面的全新通道。

  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方面,持续改进农业面源采样、检测设备,加强设备应用研究,基于长期现场实时监测的数据,基于物理建模、数学建模等方法研究,将地块数据、环境数据、水质水量等多源异构数据联动,形成“智能监测-精准管控-智慧调度-政策支撑”的智慧管控模式和长效运行机制,推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智慧农业指导综合解决方案,在广州惠州、云南大理等地现场应用。

  在大气监测方面,持续发力推进国产化,突破了基于光衰减法的黑炭自动监测技术和核心检测模块的自主研发,设计全套标准膜体系,研发了七波段黑炭分析仪,实现了进口替代,应用于交通源监测,集成开发了交通源自动监测系统,支持固定站房、路边小屋、移动监测车等多种集成模式,已在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公路、港口应用;突破了基于荧光法的甲醛高灵敏检测技术,研制了空气甲醛自动分析仪,性能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在四川、云南等地应用。优化改进环境空气颗粒物元素成分自动分析仪,并通过了国家环保适用性检测认证,已在湖南、四川、新疆等地广泛应用;突破了气体滤波相关红外吸收等关键技术,应用自主研发的 NDIR检测器,研发了核心部件完全国产化的高灵敏CO自动分析仪;开展PM2.5、PM10颗粒物在线分析仪现场应用试验和优化改进,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了国家环保适用性检测认证,实现进口替代,标志着公司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现完全自主化。进一步加强了大气组分在线来源解析技术研发,深入应用CMB、PCA、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等在线模型工具,提高了源解析结果的时效性和可靠性,可替代传统手工源解析,在长沙等多地列入日常管控措施。

  在噪声监测方面,自主研发了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可实现多维一体化、实时监测各类环境噪音,且设备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适用性检测认证,为“宁静中国”建设提供技术装备。

  报告期内,公司科研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批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和湖南省专家工作站;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项目“长江黄河生物性污染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与业务示范”和“饮用水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设备及致毒物甄别新技术”2项和 2项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自主研发的“环境空气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系统”入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产品目录(2023)版》。公司通过了CMMI5级评估认证,标志着力合科技的软件技术研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和方案交付等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专利共232项,其中发明99项、实用新型111项、外观设计2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76项。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二十多年来,依托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全参数污染因子监测能力和面向全国的技术支持网络,广泛参与国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如“天津港600717)大爆炸”、“甘肃陇南锑污染”、“河南西峡淇河污染”、“响水化工企业爆炸”等事件的应急监测,多次受到包括生态环境部、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专函致谢,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在面临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可以征调的中坚力量,为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特征监测参数产品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数据,同时也赢得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2023年,公司继续发挥自身在技术储备和服务网络方面的优势。针对长江缺乏“长序列、高密度、多维度、跨时空”的监测大数据需求,继续在长江干流开展水质自动巡测,沿长江主干流从宜宾至上海覆盖2688公里、监测80余项污染指标,自启动至2023年末累计运行了 80余轮次,获取有效监测数据累计500万余条,为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为摸清生态环境状况底数以及长江流域沿线的污染排查、溯源、执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承建了湖北省长江航道和沿线港口船载监测系统项目,该项目系统配置了一氧化碳分析仪、臭氧分析仪、非甲烷总烃监测仪、VOCs走航分析仪、碳组分分析仪、水溶性离子分析仪、无机元素分析仪、气象仪等,是国内首个将交通站监测系统与移动监测船联合应用的案例。为全面提升长江沿线城市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协同监测和预报能力提供坚强支撑,是长江流域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补充。

  公司积极开展高端需求营销和整体解决方案营销,着力提升国家及省部级等高端生态环境监测需求方案解决能力,同时,业务持续下沉,开拓城市生态环境监管、工业园区环境服务业务。公司持续推进智能管控终端、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成套装备的优化、定制工作,突破多项自动监测技术,率先实现 100余项水质指标的自动监测,在北京、云南、安徽、江苏等多地新增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线。着力开拓城市环境监测咨询服务、城市智慧监测服务、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服务业务,创新的水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监管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可应用于散乱污整治、污染排查监管、水量平衡分析、生态流量调度、饮用水安全评估等多种场景,有力支撑污染治理决策、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评估等。创新多时空、高序列、全链条的水环境“采、测”模式及“查、测、溯”全过程监测数据流应用模型,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向精细化管控转变,支撑水环境智慧决策。进一步丰富了大气监测综合解决方案,推出了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大气污染防治、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光化学污染来源解析、交通源专项监测解决方案,同时推动国产化大气组分监测系统应用,支撑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

  公司连续多年获得“湖南省环保产业走出去优秀企业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公司是“一带一路环境科技与产业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产品在柬埔寨、越南、斯里兰卡等国家获得应用。

  接下来,公司将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技术平台,将基础研究和一线研发相结合,在环境监测领域深耕,做精、做专,树立环境监测领域标杆品牌。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测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战略,重视研发投入,依托成熟的研发团队和多年的现场应用经验,形成了突出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优势,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专利共232项,其中发明99项、实用新型111项、外观设计2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76项。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制定了30余项国家、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

  公司拥有“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南省环境自动监测仪器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是中科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荣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研发成果“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及省市级奖励 20余项;主持完成的“水质自动监测成套仪器装备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21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报告期内,公司组建的环境自动监测先进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了其技术创新和技术引领能力,提升了公司产品核心竞争力,顺利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的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创新团队验收;公司持续提升系统的研发和管理能力,成功通过了CMMI5级评估认证,标志着力合科技的软件技术研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和方案交付等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研发的环境空气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系统入选了2023年度《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提升公司大气产品品牌推广知名度,彰显了公司在大气环境和碳监测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公司具备环境监测核心仪器的开发与制造、环境监测系统自动化控制与集成、环境监测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并提供环境监测系统运营服务和第三方检测服务,是环境监测监管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在水质监测领域,公司具有突出的市场竞争优势。公司牵头建设了“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始终坚持核心零部件和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在重金属、有机物、高氯酸盐等指标自动监测技术及仪器研制方面发挥行业创新引领的作用,致力于打造 “中国适应性”监测技术装备输出基地;协助环保部门参加了数十次全国性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或重大活动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多次获得生态环境部专函致谢;承担了较多的国家及各级环保部门地表水水质监测建设项目,并承担了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平台的软件开发;积累了丰富的水质监测系统建设、管理、数据应用经验,在水质监测领域中的技术和品牌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在气体监测领域,公司是中科院牵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共建单位。公司紧跟当前市场需求的热点问题,实施差异化市场竞争策略,着力于技术门槛较高的新赛道。针对空气污染物源解析监测需求,公司自主研发了核心部件国产化环境空气污染物多组分自动监测系统,可实现空气常规污染物、VOCs、甲醛以及颗粒物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OC/EC、黑炭等 150余项指标的自动监测,突破了大气污染在线源解析技术,基于实时的组分监测与常规污染物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污染成因和来源,为重污染天气应对、大气污染精准防控等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已在多地取得了较好的应用。面对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碳监测新需求,公司的大气碳排放监测解决方案适用于固定排放源监测、无组织排放监测及工业园区整体监测、城市组分站及超级站建设等,结合公司的大数据平台,可进行长时间跨度、大范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政府部门进行碳排放总量的统计及控制提供决策支撑。

  同时公司着力开拓第三方检测和环境监测咨询服务,推出了新一代环境监测咨询服务模式,同步推进智能管控终端、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成套装备的优化、定制工作,采用自动或人工,在线、连续、即时等多方式、多模式的监测和信息化技术,将排污企业、入河湖口、面源风险点等环境风险敏感点,组合纳入监测监管方案,获取支撑政府决策的多维度、准确、可靠、可溯源的数据,应用 AI技术、数据模型、可视化表征等先进技术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厘清责任、精准溯源,向相关部门提供专业措施、专题报告。

  公司的环境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作为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可实现用户实时在线监控环境监视测定设备运行状态及环境应急与指挥的功能需求,可进行长时间跨度、大范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为政府部门进行污染物排放统计、生态环境质量预警预报、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等提供决策支撑。“5G+AI+VR水环境智慧化监管解决方案”在多个省份得到示范应用,获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公司全面的产品及服务结构,可以满足客户对环境监视测定系统和服务的多样化、系统化需求,增强了客户黏性,促进公司各项业务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真实、准确、完整地提供监测数据。在各级环保部门严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的背景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已经成为事关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生产企业长远发展、甚至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公司作为行业为数不多采用自动监测仪器和系统集成自主研发、整装销售模式的研发、生产、销售企业,彻底解决了仪器在线质控、故障远程诊断、多场景监测功能转换等关键技术难题;持续推进高性能检测器、温压流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进口替代,研制国产化、稳定、可靠的自动监测仪器;着力开展仪器-集成-系统一体化融合监测系统创新,打造适用我国环境特征和管理需求的系统;基于长期的自主研发、现场应用研究的迭代优化,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和性能,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可溯源性和监测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公司从贴近市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在全国设立了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共 7大业务区域,组建了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运营服务团队,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市场推广和运营服务体系,能够高效获取和分析客户需求,实现技术、产品向目标客户的定制化方案转化,并为公司客户提供高标准的运营服务,有利于公司的市场开拓、售后服务及品牌建设,增强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前瞻性业务思维与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结合,也保持了公司在优势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人才队伍的建设,采用项目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研发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人员稳定的研发队伍,涵盖了分析化学、环境科学、生物工程、光学工程、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专业人才等多个学科领域专业人才,获得了湖南省委组织部颁发的“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领军型团队”称号,为公司保持并巩固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公司管理团队长期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运营业务,对公司所处行业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发展方向把握比较准确。优秀稳定的管理团队能够基于公司实际情况、行业发展水平和市场前景制定合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能够以丰富的营运经验和优秀的管理技能制定和执行合理的生产经营决策,为公司的发展持续提供驱动力。

  2023年度,公司紧密围绕年度经营计划,进一步夯实核心业务,持续推进技术研发、丰富产品结构、拓展应用场景、探索建立环境监视测定新业态,克服经济环境下行的不利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289.51万元,同比较上年同期增长29.77%;,期末总资产为244,920.3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07,453.9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715.0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13%。本年度公司克服财政资金紧张、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营业收入有所增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加市场人员及新产品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投入,销售、研发费用及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幅较大,导致公司净利润有所下降。

  继续开展需求营销整体解决方案营销。公司着力提升高端生态环境监测需求整体方案解决能力,紧跟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步伐,抓住行业发展机遇,巩固了水质监测领域的行业地位和技术优势,并积极拓展新业务、新市场,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在空气/烟气监测方面取得了较多机会,建成了一批示范性项目,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索建立环境监测新业态。报告期内,公司着力开拓城市环境监测咨询服务、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服务业务、污染物通量监测、水环境模型研发与应用,推出了“新基建+城市环境服务”的新一代环境监测服务模式,持续推进智能管控终端、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成套装备的优化、定制工作,着力开拓城市环境监测咨询服务、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服务业务。创新多时空、高序列、全链条的水环境“采、测”模式及“查、测、溯”全过程监测数据流应用模型,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向精细化管控转变,支撑水环境智慧决策。该类业务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成都泉水河流域、太湖流域通量试点、四川省生态环境数据分析预警、滇池流域及长沙高新区“空气污染特护期保障”等项目中开展了应用示范,在服务生态环境监管、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空气/烟气领域,积极自研设备系统与运维体系,完善了交通、园区等专项监测系统,交通站设备体系全自主化,常规六参数证书齐全,积极推广自研产品应用,在湖北武汉交通站监测、四川省空气组分监测、山东东营交通站等示范项目场景取得了良好管理成效。

  拓展水质监测新市场、新增长点。报告期内,公司依托水质监测核心装备与技术优势,大力开拓环境监测以外的关联行业与市场,推出农业面源与智慧农业监测服务、智慧水务(饮用水、城市排水)、工艺过程智慧监测、污水验毒监测服务项目,积极与农业、住建、水利、公安等部门建立水质监测业务合作关系,推出“一品一策”战略,根据不同部门的场景需求构建对应的产品线,已经在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监测、广东东莞市水务供水、天津智慧污水厂、湖南省全省污水验毒等项目展开了试点研究与示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多个领域的涉水智慧监测管控与咨询服务体系,探索了水质监测在水的更长生命周期上的应用价值与市场潜力。

  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视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坚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贴近市场,发掘、引导客户需求,继续保持技术创新领先势头。报告期内,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仪器设备国产化、拓展产品适用领域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核心部件国产化方面持续发力,自主研发了高性能的离子色谱仪、光谱仪、NDIR检测器、高精度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脉冲氙灯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应用自动监测仪器研发中,实现进口替代,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在水质监测方面深化应用领域拓展,自主研发基于多波长活体荧光的便携式藻类分类监测水质分析仪、基于荧光法的高氯酸盐自动监测仪、基于离子色谱的自来水消毒副产物在线监测仪器、高灵敏的海水营养盐原位在线分析仪、便携式/单兵式/车载式系列水中重金属自动分析仪、海洋自动巡测系统、海洋浮标在线监测系统、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以及水质智能自动采样系列产品,推出了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饮用水水质安全智慧监测方案、地表水汛期污染强度监测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智慧农业指导综合解决方案,进一步推进了水质监测产品向水生态监测、饮用水安全检测、海洋监测、地下水监测、农业面源监测等领域的拓展。

  在大气监测方面加强国产化仪器和数据应用研发,开展七波段黑炭分析仪、空气甲醛自动分析仪、CO自动分析仪、交通源自动监测系统等仪器装备的自主研发,优化改进了颗粒物(PM2.5、PM10)自动分析仪、颗粒物元素成分自动分析仪,产品均通过了国家环保适用性检测认证,标志着公司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现完全自主化。进一步加强了大气组分在线来源解析技术攻关,开发了环境空气智慧监管平台,推出了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大气污染防治、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光化学污染来源解析、交通源专项监测解决方案,在湖南、福建、云南、四川等地广泛应用,为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提供了技术与装备支撑。

  在技术开发平台构建方面,基于质谱、色谱、光谱、电化学、荧光等技术,围绕环境水、环境气、疾控卫生等检测需求,掌握并开发多个核心技术或技术预研通用化技术平台,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和效率,支撑供水、卫生疾控、海洋环境监测等产品线年,公司科研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取得丰硕成果。获批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和湖南省专家工作站;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项目“长江黄河生物性污染物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与业务示范”和“饮用水水质自动监测预警设备及致毒物甄别新技术”2项和 2项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自主研发的“环境空气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系统”入选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产品目录(2023)版》。公司通过了CMMI5级评估认证,标志着力合科技的软件技术研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和方案交付等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3年12月 31日,公司拥有专利共232项,其中发明99项、实用新型111项、外观设计22项;拥有软件著作权76项;主持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地方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参与制定了30余项行业及地方标准规范。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二十多年来,依托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全参数污染因子监测能力和面向全国的技术支持网络,广泛参与国内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如“天津港大爆炸”、“甘肃陇南锑污染”、“河南西峡淇河污染”、“响水化工企业爆炸”等事件的应急监测,多次受到包括生态环境部、各级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专函致谢,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在面临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时可以征调的中坚力量,为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特征监测参数产品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数据,同时也赢得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2023年,公司继续发挥自身在技术储备和服务网络方面的优势。针对长江缺乏“长序列、高密度、多维度、跨时空”的监测大数据需求,继续在长江干流开展水质自动巡测,沿长江主干流从宜宾至上海覆盖2688公里、监测80余项污染指标,自启动至2023年末累计运行了80余轮次,获取有效监测数据累计500万余条,为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为摸清生态环境状况底数以及长江流域沿线的污染排查、溯源、执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承建了湖北省长江航道和沿线港口船载监测系统项目,该项目系统配置了一氧化碳分析仪、臭氧分析仪、非甲烷总烃监测仪、VOCs走航分析仪、碳组分分析仪、水溶性离子分析仪、无机元素分析仪、气象仪等,是国内首个将交通站监测系统与移动监测船联合应用的案例。为全面提升长江沿线城市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协同监测和预报能力提供坚强支撑,是长江流域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补充。

  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大命题。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地表水和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生态质量监测、噪声监测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按照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统筹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着力推进碳监测评估、水生态监测、新污染物环境监测三方面试点工作。公司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加快推广构建“天空地海”监测体系,推动“水、气、声、生态”监测业务协同发展,引领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以先进仪器仪表制造业带动新型监测/检测服务业发展,提升软件服务能力、充分挖掘环境大数据价值;三是由专用仪器仪表行业向通用仪器仪表领域延伸,拓展智慧实验室、工业过程自动化检测及科学仪器开发等业务领域。

  公司将紧扣“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生态环境现代化监测的需求,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跟踪科技前沿,加大先进的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力度。利用分析、光电传感、关系分析、硬件控制、大数据模型、集成控制等技术优势,解决外延领域问题,将AI智能化实验室向公共卫生安全、非法药物分析(毒品)、海洋监测、厂网河等应用场景的行业解决方案进行拓展应用。根据现有水环境监测网络对监测参数的需求,开展自动化重金属指标的完善,如重金属铍、以及半挥发性有机物、十多项特定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开发相应的产品等;完善水生态产品,开发藻类Al图像识别分析仪,构建水生态智慧管理平台。完成第五代智能化水站(污染源)升级优化。重点优化现有常规空气产品、组分站和常规CEMS(含非甲烷总烃)的性能、功能;加快烟气紫外差分分析仪、超低粉尘仪等仪器开发,形成强自研、低成本、高性能的气体监测系列产品。

  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探索技术合作的长效化机制,申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国家级资质平台,布局和完善新一级软件能力、服务能力等相关资质;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沟通和技术交流,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等多种方式,及时聆悉行业主管部门所引导的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并适时传达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进展和成果。

  坚持专业化营销、高端方案营销路线,持续强化销售团队专业素质建设;稳定、完善和发展销售网络,大力拓展市场覆盖面,实现市场区域与市场领域两方面开拓的突破;进一步引导水环境(入河(湖)排口、地下水)、大气(常规、组分、交通站)、污染源(工业园区)、饮用水、供水、管网(厂网河)、实验室与应急、智慧污水厂务等方案类场景建设;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和企业污染排放自行监测落实为契机,深入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和第三方检测业务;贯彻执行公司的销售工作制度,加强回款和费用控制,追求有利润的收入和有现金流的利润。加强跟踪水利、环保、石化、能源、矿产(有色金属)、钢铁、化工、投资等八大类重点集团客户。

  公司视人才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公司始终将人才引进、培养、优化配置作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牢记“以发展自有知识产权、产业报国为己任”的使命,秉承“创新、服务”的经营理念和“正直、勤奋、积极、协作”的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并将党工团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增强公司凝聚力;开展分层递进式全员培训,将入职、储干、干部梯次培训与技术、业务、行政等专业培训相结合,鼓励、奖励参加职称、技能、学历提升教育,培育不断进步、自我革新的学习型组织;贯彻公司“以奋斗者为本、持续奋斗”的人才观,通过培训学习、考核奖惩、结对交流、晋级晋升等多种方式激发全员活力。

  推进城市环境监管服务核心产品与配套软件的开发、多元化服务方案的完善和应用示范。公司保持高端需求营销和整体解决方案营销,着力提升国家及省部级等高端生态环境监测需求方案解决能力,同时,公司业务面持续下沉,在污染源市场深度发力,持续推进第三方检测和监测咨询业务。面对中小排放源监管及基层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持续推进智能管控终端、无接触实验室智能水质检测成套装备的优化、定制工作,着力开拓城市环境监测咨询服务、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服务业务,创新水环境质量智能监测监管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有力支撑污染治理决策、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评估等市场需求。

  公司将发挥在环境监测领域的优势,坚定信心,继续完善营销网络和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合同签订、执行、回款的跟踪,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深化公司经营管理环节的改革,着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做好科技项目申报和研发成果产品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更好地落实公司的经营计划,完成预定目标。

  2023年 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要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客户主要为环保、水利、市政等具有环境监测需求的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及受环保部门重点监管的污染源企业,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型特征,未来如果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发生变化,将可能会给行业整体需求带来波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监测体系的全面建设,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参与竞争的本土环境监测设备供应商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已经具备了与国外领先企业竞争的实力。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建设将持续加强,环境监测设备及运营服务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将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竞争,可能导致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水平存在下降的风险。因此,公司面临因市场竞争加剧而导致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利润率水平下降的风险。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发展战略,重视研发投入,依托成熟的研发团队和多年来的现场应用经验,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优势。公司产品储备丰富,尚有较多特征污染因子的产品和系统综合解决方案的技术储备,有望在后续进一步提升水质考核指标和提高系统功能的项目建设中进一步巩固行业份额。同时,公司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参与行业标准、方法的制定,积极响应各级环保部门突发环境污染的应急工作,积累品牌声誉,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抵抗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将继续推进第三方检测和环境监视测定咨询服务核心产品与配套软件的开发、多元化服务方案的完善和应用示范,在保持高端需求营销和整体解决方案营销的同时,业务面持续向地市、县区、工业园、污染源企业下沉。该业务目前尚未形成大规模应用,且产品及方案仍在不断的市场探索中持续升级,可能存在市场开发不达预期的风险。

  该类业务预期将创造、引领环境监视测定监管新市场需求,重构环境监视测定行业格局,在雄安新区白洋淀流域、成都泉水河流域、滇池流域及长沙高新区空气污染特护期保障等项目中开展了应用示范,在服务生态环境监管、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公司将加大力度,巩固和扩大该业务拓展成果。

  随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公司的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将对公司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与内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若公司不能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及时优化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增加人才储备特别是关键干部储备,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新增产能可能无法及时消化,新增固定资产折旧也将会给公司整体经营业绩带来一定压力,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公司面临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风险。募投项目的建成和投产有利于公司扩大产能,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保障,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公司将合理进行战略规划,积极开拓业务领域、创新业务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绩效。

  创始人套现数千万美金?前金沙江创投合伙人加入?月之暗面一一回应 明星大模型独角兽风险几何

  美国被曝正起草可能切断中国一些银行与全球金融体系联系的制裁措施,外交部回应

  广哈通信:2023年国防板块收入约为2.2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0.79%

  “简直疯掉了”!问界新M5价格公布,余承东:太卷了!低于30万都是亏钱卖

  已有48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3743.28万股,占流通A股26.46%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9.61元。该股资金方面受到市场关注,多方势头较强。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相关推荐